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滚动新闻: 亚欧网—— 一站式低投入自助投稿推广宣传平台开放了 (图文)               国内首个EPC建设海上风电项目全面进入海上主体工程施工               全球首台无人驾驶跨运车正式下地 中国交建振华重工研制               哈一机集团蟒式全地形车迎来8000万订单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农业农村

乡村蝶变“最岭南”的振兴之道

时间:2018-12-11 10:25:23  来源:  作者:

  “桂子飘香钟翰墨,名人接迹盛衣冠。”西樵上金瓯松塘村桂香门楼上的对联,依然是当下松塘人崇文尚学的写照。

  12月2日,2018年“佛山十大醉美古村评选”暨“古村旅游文化活动月”带领佛山市民走进南海西部古村。在松塘村,大家看到了身穿书生衣衫、背着竹制书箱的小小学子进行开笔礼,参拜孔夫子;在百西村头村,漫步和恒大街,思绪闪回当年“小广州”的繁华;在简村,市民走进陈启沅纪念馆,看启沅公如何掀起“缫丝革命”……

  文翰樵山“最岭南”。在“最岭南”的西樵,乡村从来是此处地方社会文化的根基所在。西樵乡村孕育了最岭南的文化气韵,坚守着本土的文化价值;乡村是西樵发展的起点,从近代民族工业一步步走到今天。乡村的传统文化在这里再度焕发生机,西樵人在这里找到家园与归宿。

  在西樵,岭南文化为当地乡村的孕育和振兴注入灵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推动西樵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所在。西樵乡村正不断释放活力,传统元素与现代发展交融共生。

  乡贤基因助西樵留住文化的根和魂

  打开地图,西江、北江在“珠江三角洲顶点”的思贤滘汇流又分开,夹着三水白坭、南海的丹灶、西樵、九江三镇,又经过下游的顺德数镇,最终奔向大海。

  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由此出现了。在西江、北江夹着的这片土地上,是佛山古村落分布最密集的地方。作为“珠江文明的灯塔”,西樵山是这一片区的地势高点,山上山下皆是古村。正是樵山与珠水,孕育了此处的乡村,而“乡贤”的基因自古便在这里萌发,传承至今。

  从西樵山向西望去,穿过听音湖,便是陈启沅的故乡简村。让南海人引以为傲的近代民族工业家陈启沅在这里兴办继昌隆缫丝厂。但在“民族工业创办人”这一层身份外,陈启沅还是一位传统乡村社会的士绅乡贤。

  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经济史专业博士徐爽在《明清珠江三角洲基围水利管理机制研究:以西樵桑园围为中心》一书中,就呈现了陈启沅作为乡贤的一面。明清时期,西樵大部分地方被包裹在“桑园围”这一民间自发修建的水利工程内。为了抵御每年汛期的洪水,桑园围内各乡村逐渐形成了“各修各堤”又合力“全围通修”的惯例。

  陈启沅正是晚清简村堡修堤的代表人物。他不仅主持修葺了吉水窦(位于西樵吉水涌的窦闸),被大家推举主持重修了桑园围内最重要的庙宇——南海神庙,还参与了西樵山上云瀛书院的创建。徐爽分析,包括陈启沅在内的“简村堡廿七户文会”,是“水利共同体”,不仅共同应对水利事务,还建立书院;为了简村的文教,更充当起日常生活纠纷的仲裁机构。

  在百西村头村,同样有深厚的乡贤传统。“在潘氏大宗祠,至今仍然挂着‘潘氏家训’的木匾。”潘文生作为村头潘氏的后人,虽然出生、成长在广州,却一直心系家乡,多年来一直参与整理村头潘氏的文献资料,编修了《南海西樵百西村头村历史探秘丛书》。

  根据潘文生的讲述,潘氏先祖思园公潘进是村头兴起的关键人物。潘文生介绍,潘进生于乾隆三十二(1767年),终于嘉庆十七年(1837年)。他在当时的香山县(今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购得滩涂地开发成沙田,历经潘氏三代人的辛勤经营,家境日渐殷实。

  同样地,士绅世家的潘氏也在身体力行诠释“乡贤之道”。比如,潘进以“课子弟为事”;潘进及其弟潘健明、侄潘以翎先后参与桑园围、民乐窦的修葺工作;其家族留下《潘氏家训》与《潘氏家乘》。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科大卫便在其著作《皇帝和祖宗》中评价潘进“是士绅阶层的好榜样”。

  实际上,在西樵乡村历史上,从来不乏像村头潘氏、简村陈启沅这样的乡贤。他们自发参与甚至主持地区的水利建设,主动介入乡村的公共事务,重视乡社文教。时过境迁,纵然斯人远去,但西樵先贤从乡间出仕入市,又回馈桑梓的事迹,通过文献流存,以及一代又一代的西樵人的口耳相传,延绵至今。随之传承的是西樵乡贤的“基因”,让西樵乡村保留了文化的根与魂。

  乡村是西樵近代以来镇域经济发展的起点

  “岭南理学的发展背靠当地经济崛起。”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温春来说,在留存于世的文献系统中,西樵作为重要的书写对象出现要晚至明代中叶,这与珠三角在经济、文化上的崛起是一脉相承的。

  他列举了在西樵有过足迹的南海士大夫集团代表人物,如霍韬、湛若水等,他们的理念对珠三角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潘进购置经营沙田,陈启沅兴办继昌隆缫丝厂,开了民族工业先河,从传统农业社会到步入近代工业化早期,西樵先贤一直在诠释着这一文化与经济现象。

  西樵古人的渔樵耕读,劝课蚕桑,陈启沅在此基础上创办了现代的丝织业,可谓描绘了近代以降直至改革开放,西樵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底色。

  根据《南海市西樵山旅游度假区志》记载,1915年,民乐程家村程丙全等4人发明了马鞍丝织提花绞综,首创纽眼通花“香云纱”;1935年,广东省蚕丝局在官山云瀛书院举办蚕丝展览会;1967年,地方国营南海丝厂在西樵投产,此后南海丝厂不断实现技术革新。

  改革开放以来,西樵更是先行者。纺织业在历史的基础上不断繁盛,形成了“千家厂、千家店、万台机、亿米布”的“西樵印象”。发展至今,西樵已是“中国面料名镇”,纺织成为西樵的支柱产业之一。

  西樵产业从乡村出发,改革开放以来,村级工业园一度成为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动力,却也成为如今掣肘西樵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既然乡村是起点也是瓶颈,那么解局的突破点依然是乡村。南海区委书记黄志豪曾明确指出,南海未来发展的空间就在村级工业园,整治村级工业园刻不容缓。

  当前,西樵一共有64个村级工业园。在11月西樵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中,村级工业园与振兴乡村紧密地相连。“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实施村级工业园综合提升、乡村生态提升和乡村规划建设提升。”西樵镇委书记黄颂华说。

  如今,西樵的村级工业园正在蝶变。黄颂华介绍,听音湖片区西侧的简村和岭西,将围绕“商业+载体+产业”混合式开发进行改造;太平国兴工业园将引入大数据产业。他表示要通过对村级工业园的改造,促进整体产业提升和城市更新。

  根据西樵镇《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发布的目标,到2020年,西樵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村级工业园整治基本完成,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好转。

  乡村是西樵近代以来镇域经济发展的起点,也是现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起点。诚如温春来所言,文化的崛起背靠经济的崛起。没有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西樵的乡村振兴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仓禀实而知礼”这句古老箴言之于当下的西樵依然寓意深刻。

  乡俗的传承与创新唤醒岭南乡愁

  今年中秋佳节,松塘村的夜格外明亮。一座5米高的番塔矗立在村中心,熊熊烈焰犹如火龙般由塔内直冲上天,四散的火星飘散在月圆的夜空。

  “小时候村里有四五座番塔,大人带着我们一起烧,弄得满头是灰,回到家第一时间要去洗澡。”松塘村村民区邦锐如今已是而立之年,但关于儿时烧番塔的景象却记忆犹新,“我们那时不知道有什么寓意,只觉看着火光升起很开心。”

  区邦锐前几年出外工作生活,近两年回到松塘常住,因为“这边是家,始终要回来。”松塘村烧番塔热闹过,也曾沉寂过,如今,这项民俗活动再度恢复兴旺,以致央视也到此进行全球直播。

  人的轨迹与习俗的轨迹相映,唯乡村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是心灵的归宿。

  在提倡乡村振兴的当下,西樵人明白何为“守土有责”。乡村的繁荣不仅在于环境美,产业兴,村民富,更在于文化价值的坚守。

  “村民认识到,只有大家共同保护村内的历史文化,才能把乡村的风气真正体现出来。”上金瓯社区党委书记陆祖桥说。

  松塘村“村通”区子广说,松塘人在2014年便自发制定并全体表决通过了《西樵镇松塘村村规民约》,要求村内的有证土地、祠堂、民居等项目的改造,应当保持古村岭南建筑风格。简村社区党委委员陈小可说,在“古韵简村”创建中,征集村规村训,开展乡土教育文化课堂,邀请学生、新市民参观体验简村。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黄颂华表示,西樵将顺应和尊重乡村内在文化和肌理,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

  综观西樵各村的做法,乡村振兴正在创新中实现对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松塘村依托本村的古建筑群、村史资料,以及已成品牌的松塘翰林文化节,计划打造4A级旅游景区。陆祖桥说,未来计划引入黄飞鸿武术学校,依托区梦觉故居打造红色教育基地,打造集翰林文化、武术文化、红色文化于一体的古村。

  简村则将围绕“古韵简村”的主题开展。陈小可说,目前已经整理编辑了简村历史文化资料。同时,简村还邀请了南海区文旅发展顾问、台湾资深文创专家廖村坪作为简村文创方面的顾问。根据后者提供的规划,简村将完善全村的旅游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游客服务中心、村史馆,对陈启沅纪念馆绮亭陈公祠开展修葺,并复原陈启沅时代的缫丝工具以及“一船缫丝出,一船白银入”的景观,提升游客的体验。

  实际上,西樵正在有意识地对全镇各村文化开展保护。根据西樵乡村的文化振兴战略,未来将实现全镇27个村(社区)都建有村史馆,记录本村的历史文化。

  书写家乡历史,是潘文生、区子广等爱乡之人的赤诚之举。对他们而言,在家乡历史文化中,存在着一个“心灵的家园”。放在从前,像潘文生这样花大精力整理家乡历史文化资料的人并不多,而且仅以家乡情怀驱使着个人行动。

  如今,当乡村振兴成为一项系统工程,传承本土文化已成为西樵各界的共识。在对本土文化的重新挖掘的过程中,西樵自古就有的“乡贤基因”被再次激活,并有了崭新的践行和诠释。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来源系网络转载,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及时删除。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宁波舟山港年累计挂靠“2万箱”船突破100艘次
宁波舟山港年累计挂靠
上海电气全部交付红沿河6号机3台蒸发器
上海电气全部交付红沿
中国交建:三峡“第一跨”万州长江三桥合龙
中国交建:三峡“第一
郝鹏出席国资委警示教育大会强调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
郝鹏出席国资委警示教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成功案列 | 会员服务 | 诚邀加盟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亚欧网  广告热线:010-61224401  传真 010- 61224401  客服QQ:924467170  Email: mxzh2008@163.com    Copyright 2005-2018 aeene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亚欧网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 京ICP备12037512

本站网络实名:亚欧网